(1)改革的领导,力度不够
目前仍然有的领导不主动,抓高校后勤改革,“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上边推一推,动一动,下边推不动;不懂不怕,就怕不懂又不学;不深入,不调查,不了解,总是处于被动局面。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江泽民同志讲:“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所以,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目前,仍存在旧思想,旧观念,旧的习惯,顾虑重重,认识不统一,步调难一致,改革进展缓慢。
职工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后勤社会化前,部分后勤职工以“工头”身分进行管理,在工作上“等、靠、要”,没有危机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后勤社会化,师生对后勤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而后勤职工在短期内观念难以改变,认为自己拿的工资、奖金不如以前多,工作任务反而比以前重,造成在工作中有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
(3)剥离尚不规范
后勤实体仍直接隶属学校,承担为师生服务的职能,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其做法是把“多实体”分成三部分,即有偿型、部分有偿型、无偿型服务。由于这种模式仍是学校自己办,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4)人事制度改革尚未普及全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进行全员竞聘上岗。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5)经费不到位,政策不落实
合理的收费标准,准确的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比较困难。改革仍然需要投入,政策必须要落实,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学校对陈旧设施的维护和改造经费不到位。随着学校扩招,后勤陈旧的设施超负荷运转,已经不能保证师生正常需要和供应。后勤实体成立后,服务质量普遍提高了,工作量增多了,而学校核拨的经费却减少了,学校既要后勤实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质服务,又不愿意对后勤陈旧的服务设施投入足够的维护、改造经费。
(6)后勤队伍人才奇缺,职工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后勤实体逐步与市场相融合,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在吃“财政饭”的动作方式下,我们的部分后勤职工,无论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视野、还是工作方法都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后勤实体内部各行业包括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装饰修缮、家具制作、动力节能、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园林绿化、餐饮宾馆、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商业服务、运输服务等都应当尽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及其消费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后勤保障,还应该向社会上辐射推广,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向社会展示高校后勤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目前后勤队伍人员承担上述各行业的优质服务,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尚有很大的差距。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