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月报
后勤月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后勤月报 >> 正文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困境及措施

发布日期:2016-09-26    点击:[] 次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1.后勤服务的质量需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率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消费观念更新,对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满足吃得好;不仅要求住得宽敞,还要满足住得舒适……已成为当今高校后勤服务对象需求的时代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者步出传统服务习惯樊笼,创新服务理念。

2.后勤服务人员数量逐年降低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控制教育质量的核心。为了有效控制教学质量,高校引进的师资需要高学历、高职称,这无可非议,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新聘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既分配不到后勤管理部门,也不愿到后勤管理部门,能充实到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要么是引进人才的家属,要么是编制外的临时工。而另一方面,后勤管理部门随着原有员工年龄老化,逐年退休减员,编制内的管理人员逐年减少,新聘的非在编员工雇佣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致使后勤管理服务质量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

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困境

1.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首鼠两端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顾虑重重,左右为难。稳定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素,如果学校食堂经营、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等工作由社会企业来办,一旦出现食品卫生或校园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百口莫辩,因而很多高校“两害择其轻”,宁愿搭上人力物力财力,自己办后勤,但求平安无事。其次,高校在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产权不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应如何既维护学校师生切身利益,又能自如地应对社会企业的激烈竞争,目前国内高校鲜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也尚乏敢为人先之高校,大家都在徘徊观望。第四,许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需要附加解决配偶工作等优惠条件,而后勤管理部门一旦走向社会化,高校人才配偶这个最理想的“收容所”就可能消失,因此,高校领导对后勤部门并不十分重视,社会化改革只好一拖再拖。

2.学校师生参与管理方式单一、范围狭窄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师生直接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成为比较通行的做法,而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薄弱。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也是后勤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理应在后勤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实中很多高校也在实施类似的管理模式,但师生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是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师生维权意识不强,参与后勤管理的方式单一。国内高校师生参与的方式一般只是由部分师生组建相关监督小组,对后勤管理工作提些反馈意见和建议,缺乏直接参与的热情与方式。第二,师生参与后勤管理的范围狭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涵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学生饮食住宿及水电供给、校园环境建设与保护、消防安全及安保等方方面面,但在大部分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仅仅涉及食堂、住宿等相关领域,其他方面的工作参与度近乎空白。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师生是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其监督者,如果不能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其工作的透明度和满意度将难以得到提升。

3.服务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改革举步维艰

高校后勤产业化改革思路已提出二三十年,但进程缓慢,成效不理想,其中有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也有高校内部的体制管理模式的习惯惰性作祟;而且高校后勤产业既要接受市场经济法则,又要受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产业化改革举步维艰。此外,后勤产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和法人资格,责权利不均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长期以来大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技术或管理培训;在“大锅饭”的体制下,缺少健全的必要的奖惩制度,成本观念缺失,较之社会企业竞争力不强。

4.后勤管理的文化宣传不力,凝聚力缺失

现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缺乏文化凝聚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后勤管理自身角度来说,与其成员结构有关:一方面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员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编外人员(临时工)多,流动性很大,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普遍认同的管理文化。从高校管理大环境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忽略了高校后勤管理文化,即使重视一般也就停留在校园环境建设之层面,后勤的服务管理文化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很少进入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常见的是将后勤管理等同于“吃喝拉撒”,划归校园文化范畴极为罕见。这种习俗的偏见,当然也就难怪宣传部门等不将后勤管理视作为一种文化予以重视。

三、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深化改革探索

1.以点到面不断探索管理新模式

诚如前文所述,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众多改革和研究者的共识。只有改革,才能有所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尽管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存在争议,其实质在于管理模式的选择,而不是需要不需要改革;其焦点在于如何协调好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科学取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者间的权重。但是,不尝试改革,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尝试了,或许将经历很多挫折,承受失败的痛苦,但也蕴藏着成功的希望。为了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笔者认为,后勤管理的改革可以由局部先行,而后推向全局,以点到面不断探索后勤管理新模式。例如,浙江省某高校在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标进程中,首先明确界定校方与后勤管理承包商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甲乙双方的职能,将后勤工作的规划管理、资产及收费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等权力握在学校手中,以保障校园稳定;乙方则承担生产及经营管理、安全运作、教育职能等,争取从业者的经济效益,以此建立一种对等依存、互动协作的甲乙方关系,厘清了双方的职责权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再如,福建工程学院在食堂承包经营成功的基础上,又学习当代市民社区物业管理的方式,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逐步对学生宿舍、办公楼、教学楼等公共设施实行物业托管,在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有效保障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又不放弃对物业经营服务水平的监督权和考评权,同时双方共同制定了突发事件的联动应急预案,为师生的人身安全、学习工作增加了一道防护栏。实行物业托管,解放了后勤系统的人事权,拆除了高校招聘制度的人为屏障,为引进专业后勤管理人才铺平了道路。

2.以生为本不断创新师生参与管理方式

师生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体,参与后勤管理有助于落实高校“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有利于加强后勤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综合研究国内外师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①教师员工代表担任后勤管理顾问,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提供调查咨询,把握市场动态,并及时反馈给经营者,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②师生员工组建服务质量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管理监督权,传达学校师生服务需求的心声,随时与后勤管理部门交换意见,寻求双方共同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③学生以工俭学的形式直接参与后勤服务工作,这种方式既扶持了部分贫困学生,又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借鉴和创新多种形式的师生参与,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是实现和谐共赢的重要措施。

3.借鉴企业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度

精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后勤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先抓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周密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主要的做法包括:①建立科学、规范、周密、可行的管理条例,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②加强值班检查制度,实现对管理的全程控制,坚持写工作日记,使精细化管理可查可控可复制;③精细化财务管理,以开源节流,降低生产和管理的成本;④完善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⑤细化财务信息反馈,有效管理相关单据、报表,以便为后续的经营行为提供参考。精细化管理是促进高校后勤由职能部门向服务型组织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本要求。

4.把握时代特征,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对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家教育部在20世界末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高效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子系统:①后勤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后勤工作公开、服务项目的选择与评价、“校园一卡通”等电子终端的整合支持服务等。②财务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经营成本、账目支出、统计核算等工作的有效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财务透明度。这两个子系统一般可挂靠在学校或后勤的专门网站上,以有效实现政务公开、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实时监督。这是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核心环节。当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也对后勤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应该根据需求不定期地、分批次对后勤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还要利用该网络平台,宣传后勤管理服务文化,畅通与师生对话渠道,增进相互理解,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5.围绕大学精神,营造和谐共赢的后勤管理文化

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一定的文化凝聚力,对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外营造经济行为与师生权益“双赢”的局面,这是培育后勤文化的最终目标。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师生与后勤员工双方的各项权益,为创建后勤管理文化提供前提条件。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要致力于培育员工的文化素养,增强服务意识和岗位荣誉感,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思想基础。再次,培育互利共赢的服务理念,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将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师生的基本权益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的在校生活和工作、学习提供贴心保障,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支撑条件。第四,营造民主融洽的人际关系,依托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服务技能比赛,加强员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氛围条件。第五,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通过评优评先的形式,鼓励广大后勤员工爱岗敬业、力争上游,以凝聚人心,使员工的个体进步与学校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促进动力。通过围绕大学精神,将后勤管理融入学校高等教育管理,抓好以上几个环节,再加以广泛宣传,逐步营造和谐共赢的后勤管理文化。

四、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思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旨在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深化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前提是要确保高校后勤永远保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宗旨,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高校校园安全与稳定。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任重道远,而且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唯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才能步出实际困境,只是改革的步伐不可急躁,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朝着既定目标,学会“摸着石头过河”。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学院行政楼5层

办公电话:0358-3389051      邮编:033001

电子邮箱:hqc@llu.edu.cn

快速通道
推荐链接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网站二维码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后勤处